日本鳗养殖的前世今生


亚洲的鳗鱼养殖始于1879年,当时在东京开始养殖幼鳗,而中国台湾省和大韩民国则在1968年及中国在1975年开始养殖鳗鱼。中国的鳗鱼养殖者是主要生产者,大多数养殖场位于广东省;大部分产品以活体或蒲烧鳗(kabayaki)外销日本。日本每年的需求量高达13万吨,构成世界最重要的鳗鱼市场。然而,日本自产的鳗鱼(主要来自水产养殖)不足以应对需求。缺少的部分主要从中国、中国台湾省、大韩民国和马来西亚进口。 
   鳗鱼养殖看似简单,但是遇到问题之后不懂如何解决就知道不是那么容易了。通过对鳗鱼养殖技术和方法的学习和了解,可以帮助我们在后期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有好的思路,通过合理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,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发生。
    然而,亚洲在过去四十年间日本玻璃鳗的捕获量显著下降。鉴于欧洲玻璃鳗(Anguilla anguilla) [见粮农组织有关该品种的专门介绍]相对充足的供应量以及与日本品种相比的低廉价格,中华人民共和国70%的养殖场在1990年代末开始养殖这一品种。1965年,日本玻璃鳗的捕获量达到140吨,但到2000年捕获量减少到不足40吨。鳗鱼养殖数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鱼苗的供应。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在养殖环境中培育鳗鱼来解决这一问题,但是迄今收效甚微。
鳗鱼的生物学特性
身体细长,前端为圆柱体,后部扁平,体表丰满而光滑。口角超过眼后缘。下颌略长于上颌。上下唇有褶且对称。吻扁平而圆钝。背鳍起点至肛门的距离为整个体长的9-13.5%不等。头长为体长的11.2-11.9%。头长为上颌长度的3.7 到 4.3倍。胸鳍长是头长的2.2-3.7 %。上下颌和犁骨上均长有锥形尖锐细齿,呈钢丝刷状,带状排列。上颌齿带较窄。与之相比,犁骨齿带略宽和略长(或同样长)(Chen和Weng, 1967年)。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。背鳍起点与臀鳍之间的距离不足头长。身体由隐藏在皮下小簇退化鳞片所覆盖,鳞片簇互相垂直交叉。体色为单色,无斑纹。酒精中标本的背部颜色为均匀的深褐色而腹部较淡。有114至117块椎骨(平均为115.8块)(Lindberg和Legeza, 1969年)
 生存环境与生物学
日本鳗鲡的幼鳗从2月至5月成群进入江河并到达河段上游和山区湖泊。在淡水中生活若干年之后并随着性成熟期的开始,鳗鲡向下游迁移,在8-10月期间入海。然而,一些日本鳗从未进入过淡水(海鳗);实际上,鳗鲡分三大类,每类有其不同的迁徙史:它们是河鳗、河口鳗、海鳗。日本鳗鲡(Anguilla japonica)的迁徙模式比较灵活,能够适应各类生境和盐度。鳗鲡向淡水的迁移明显不是必须的迁移途径,而且这种洄游形式应被定义为兼性降海洄游型,其中海鳗是若干生态表型的一种。 
   成鱼以低层甲壳类动物、硬骨鱼类和昆虫为食。日本鳗鲡有着与欧洲鳗鲡非常相似的迁徙和补充方式。日本鳗鲡在西马里亚纳海脊一些海底山脉附近产卵。日本鳗鲡广泛存在于日本和中国周边,北至北海道、渤海沿岸以及辽河,南至海南岛和东京湾。该种类的分布一直延伸至贝宁群岛。
生产周期
生产系统
鳗鲡的生产以从野生环境捕捞玻璃鳗(鳗线)为基础,利用它们进行下一步的养成生产。玻璃鳗和鳗线最好在室内水池中养殖,然后移入养成设施。鳗线上市规格的养成可以在水箱系统或土池中进行.
苗种供应
玻璃鳗在中国、中国台湾省、大韩民国和马来西亚的沿海附近捕获,它们可供国内使用或被外销给其他国家的鳗鲡养殖者。
育苗
为检疫目的,玻璃鳗(每尾~0.2 g)最初被放在较小(80-100 m3)的水箱中。此阶段的放养密度为0.3-0.5 kg/m3。水温稳定在25-29 ºC。对鳗鲡进行疾病检测并在诊断后予以治疗。开始采用红蚯蚓制作的人工饲料,之后投喂育肥饲料。当鳗鲡达到约5 g,它们便被转移到幼鳗生产单位中,使用较大的水箱(300-600 m3),放养密度为0.8-1.0 kg/m2。这时的幼鳗已经能够消化干饲料颗粒(1 mm)。
养成技术
池塘粗养系统 
  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,传统的鳗鱼养殖采用土池,它们应修建在无渗透的土壤上。可以对池塘进行衬砌,以防止渗漏,但建设成本较高。池塘的大小从3000至5000 m2不等,深度在1 到 1.5-2.0 m。当鳗鲡达到上市规格时,将它们移入较大的池塘(5000-10 000 m2)。池塘可以采用静水或流水系统。池水的最佳温度为20-30ºC。鉴于个体的生长速度差异很大,有必要每五个星期进行一次分级,以便实现较高的总体生长水平。 
  混凝土池系统 
   这些系统包括大小在100-300m2之间的方形池或圆形池,建筑材料通常为混凝土。鳗鲡的放养规格为50 g。密度可达到1-5 kg/m2。每天采用挤压干饲料投喂若干次。有必要每6-7周进行一次分级。
鳗鲡的饲料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(大约为22%)并具有很高的鱼粉含量(65-70%),粗蛋白质含量达50%。除鱼粉之外,其他常见成分是酵母、小麦大豆粉、淀粉、玉米、磷酸二钙、植物或动物脂肪,以及少量矿物质和维生素预混合物。大多数鳗鲡(将近95%或更多)采用饲料粉喂养,每天投喂2-3次。由于混合饲料粉是干性的,因此需要在混合物中加入水和鱼油,再将混合物放入养殖场的磨粉机加工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,超过100家饲料加工厂生产总量为35万吨的鳗鲡饲料。
捕捞技术
鳗鲡的收获重量从150克至几公斤不等,取决于目标市场。最少在收获开始前的1-2天停止投饲。可以采用干塘、围网或(在投饲时间)使用捞网等方式进行收获。然后采用分级系统将鳗鲡按不同大小分类。未达到上市规格的鳗鲡被放回饲养池继续养成。
处理和加工
采用分级系统迅速将收获的鳗鲡按不同大小分类。随后将它们放入暂养池,暂养数日,期间不投喂以清理胃肠。将它们冷藏,然后装入结实的塑料袋,袋中的含水量只要能够保持其皮肤湿润即可。向塑料袋内充氧,然后运至市场。如果产品是用来加工的,则需要以鲜活形式将它们运到加工厂。
生产成本
玻璃鳗(鳗线)的费用差别很大,取决于年捕获量以及其他鳗鲡生产者的兴趣。日本玻璃鳗的价格大幅提升;其售价有时超过每公斤10 000万美元。中国鳗鲡养殖者的产品比其他生产国产品的生产成本要低很多。该国的生产成本为USD 3.6-4.2/kg,中国台湾省的成本为USD4.2-5.6/kg,而在日本则为USD 8.4/kg
病害和控制措施
日本鳗鲡易感染某些细菌和多种寄生虫、病毒和真菌。然而,在水产养殖中,只有少数病原体引发的疾病会降低生长率或增加死亡率。 
   在某些情况下,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,但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。
产量统计
状况和趋势
在日本鳗鲡养殖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,尽管该种类已养殖多年。主要的进展是在某些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面。目前鳗线供应不足,而且从野生环境采集鳗线用于养殖目的做法面临很大阻力。 
需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对日本鳗鲡的研究开发:
提高野生种群的可持续性.
旨在提供稳定和高质量供应的幼体孵化生产.
疾病的防控.
改善销售,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开发新市场.
对技术人员进行水产养殖技术和企业管理两方面的技能培训
主要问题
日本鳗鲡种群已经超出安全生物限度,而且近年来水产业并非是可持续的。这意味着非常真实的危险,超过这个极限就不会有足够的鱼类来进行成功的繁殖。
标签:
  • 鳗鱼养殖方法
  •  
  • 淡水养殖
  •  
  • 鳗鱼养殖技技术
  • 更多栏目最新
    冬季鳗鲡养殖常见问题及对策
    冬季鳗鲡养殖常见问题及对策
      一、单鳃病日益增加 只有多多学习鳗鱼相关知识,才
    鳗鱼养殖池的形状、面积及水深设计
    鳗鱼养殖池的形状、面积及水
    养鳗池的结构设计,要根据养鳗生产的特点来考虑。养鳗